太行山壁立万仞,山谷纵横。一条蜿蜒向上的石板路如苍龙般,一头扎进青龙潭瀑布,另一头通向山上的村庄,这是青龙峡村后脑自然村新修的步行栈道。
【资料图】
村民们走在修好的旅游步道上(3月23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詹彦摄
太行山青龙峡是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大峡谷镇的一个知名景区。山上的后脑村虽与美景只有“一步之遥”,但因缺少一条旅游步道,把游客、把村庄发展机会都挡在了外面。
“趴在金窝窝里受穷,修步道是村民们几代人敢想不敢干的事,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?我们一天一天修,一寸一寸修,不信修不通。”村民牛何松从绝壁修路的“孤勇者”到“领头羊”,700多个日夜修成了3千多米长的“天路”。“致富路”修通了,青龙峡的年轻人陆续返回老家创业,农家乐如雨后春笋发展,土特产也有了销路……
绝壁天路打开尘封大山
浓荫蔽日的青龙峡山间,4个汉子吃力地扛起一块巨石,踉踉跄跄抬到半山的土坡上。石堆远处,另外4个汉子正俯着身子铺路,大石拼路、小石填缝,“嗒嗒嗒”的锤声在山谷回荡。不规则的石块在他们手里拼出了一节1米多宽齐整的石阶,一点点向山上延伸……
村民挑着石块运往修路现场(3月7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
这已经是牛何松和乡亲们在太行山修的第三条步行栈道。
45岁的牛何松,1995年就离开后脑村出外闯荡。曾是山西一家报社的记者的他,每次下乡采访,看到其他村庄的新面貌,总有一份“乡愁”牵动着他对家乡的思念。
2013年,当地政府在青龙峡村修通了一条2.5米宽的山间水泥路,方便村民出行,然而坡陡弯急路长,自驾来的游客只能望而却步。想要吸引游客走进村子,还得修一条从青龙潭瀑布景观到村里的步行栈道。
“一定要打开村子旅游发展的大门。”牛何松弃笔从“戎”,辞掉媒体工作,决定回乡带领村民们自己修一条路出来。
2018年9月,牛何松回到后脑村,在微信群里告诉大家修路的想法,号召村民参与修路,却被浇了一盆冷水。村民们觉得在这么陡峭的山上修路是不可能的。
牛何松倔劲上来了,一个人扛起一面写有“立下愚公移山志,脱贫攻坚奔小康”的旗帜来到荒坡。经实地勘测,这条旅游步道也就400多米。他用镰刀开出来一块地,把红旗竖起来,一个人开始凿石头、割草、铲路……
村民们在青龙峡村山上修路(3月8日摄)。
这个“孤勇者”修路的事情很快在村里传开了。“人家把工作都辞了帮我们修路,怎能不信他呢?”76岁的李新梅背着铁锹上了山。慢慢地,加入修路的人越来越多,后来变成了十几个。
因为大型机械上不去,村民们只能用最原始的人力方法采石、铺路。修路所需的石头全部取材于山石,一块块巨石被乡亲们合力撬起,用工具破成小块,再肩背手抬运到土坡。因为山路陡峭,许多地方无法直立行走,大家只能一点点往前挪,经常被荆棘划破手,被虫子咬伤脸……
村民们修路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,县乡两级政府一些部门单位纷纷捐赠物资、资金。2018年底,当村民们为资金犯难时,壶关县和大峡谷镇分别援助三万元和两万元。社会上一些爱心人士也纷纷伸出援手,送来矿泉水、米面、简易床、帐篷等物资。
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难!原计划需要两三年才能建成的山路,仅用了8个月。
村民牛何松(右)和牛丽朋在太行山上采石(3月23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
2019年5月4日,后脑村连接青龙潭瀑布的步行栈道修好了。步道全长470余米、共有359级台阶、上万块石头砌成,村民们为它起名“愚公路”。
“以前我们就想修这条路,很多事情因为不敢做才觉得难。何松圆了我们的梦,他办成了村里几代人想办却办不成的事。”78岁老支书李文福说。
人修了路 路改变了人
群山环抱的后脑村,宛如躺在一个“摇篮”里。老街、旧宅、古树、石墙……这座保留着完整明清时代建筑风貌的古村落,处处弥漫着岁月的烟尘。这个沉睡的村落,如今正被悄然唤醒。
“愚公路”通了,从青龙潭瀑布通往后脑村的“铁锁”被打开了。
图片 俯瞰新修好的旅游步道(3月10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詹彦摄
“每年夏天来村里避暑的游客比之前多了很多。”26岁的牛慧凯看到了商机,2019年回村里开了第一间农家乐。
“很多游客来就是看我们的古村落,住石板房,尝土特产。老乡们的笨鸡蛋、山核桃也能卖上价格了。能有今天的变化,多亏了何松叔带大伙儿修通了这条旅游路。”牛慧凯说。
修好了“愚公路”,牛何松并没有回城的打算。“后脑村有了变化,可这青龙峡沟里还有大大小小26个自然村呢!”牛何松心想,能不能再修一条长点的路,把更多的村子连起来。
牛何松又准备修路了。
有了修“愚公路”的经验,他带着十几个村民历时一年半,修通了一条3千米长的步行栈道,打通了自然村与自然村、景观与景观、景观到自然村的旅游通道,乡亲们以他的名字命名为“何松路”。
“何松路”把亟待开发的马总兵寨、青龙洞、青龙石窟、龙王庙等多处旅游景观连接起来,形成了旅游山路网,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游玩。
村民沿着悬崖上山准备修路(3月23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
山上的崇山自然村有“世外桃源”的美称,60岁的王栓吉正在忙着翻修自家破损的老宅子。“儿子是导游,他看到村子的旅游发展潜力,贷款30万元翻新老宅。过去这里穷乡僻壤,人们都想走出去,现在大家都想留下来,找机会挣钱。”
人比山高 脚比路长
从后脑自然村通往山上的路是一条不足3米宽的水泥路,一边是如刀削的山壁,一边是陡峭的悬崖,牛何松开着他的二手“蛋蛋车”,挂着一档摇摇晃晃地在盘山路上行驶着。他的目的地是正在修建第三条路的山巅,短短3.5公里,走了足足15分钟。
第三条路通往山上的古代军事瞭望点,这条路如果修通,游客就能一览整个青龙峡的美景。
“靠近八泉峡的几个村子一度比后脑村还穷,因为旅游带动,村民们的腰包都鼓起来了。”牛何松深知,要把更多的景点串联起来,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利用,才能让游客留下来。
随着“愚公路”“何松路”的修通,老百姓们得到了实惠,越来越多村民参与到修路中。67岁的王春勤是第一批就跟随牛何松一起修路的人,年轻的牛慧凯也已经跟着修了两年多。
村民在山上修路(3月8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詹彦摄
开山修路这项工程时间长、任务重、困难大、战斗苦,是常人无法想象的。修路期间,多少人摔倒过,多少人受伤过,多少人出过事,一幕幕生死考验牛何松历历在目,却不堪回首。牛军生从陡坡上摔下山崖、王成生从巨石上滚下山坡、李晓方踩着巨石滑下陡坡……
这些年,牛何松曾两次与“死神”擦肩而过。在“愚公路”的空地上立着一块半人高的大石头,这块大石头是在牛何松埋头修路时,山上滚来的一块巨石,“不是旁边村民把我推开,我非死必残。”回想起当时的场景,牛何松仍觉得后怕。
另一次,牛何松乘坐三轮车上山修路途中,车辆突然失控,翻倒在了2米多深的山沟里,等牛何松慢慢缓过神,发现自己的头卡在两块大石头中间,他感到一阵剧痛,伸手去摸,手上沾满鲜血。后来,他被匆匆赶来的村民们送往医院抢救。
夕阳余晖下,苍凝深邃的太行山深处,躬身修路的汉子们被勾勒成一幅黑白剪影。这些大山的子孙们,在绝壁上凿出一条条出山“天路”,让村民们走了出去,也让外面的人走了进来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时代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联系邮箱: 514 676 113@qq.com